以棉为帛,书端午风骨——在经纬交织处寻文化共情

发布时间:2025-05-20
  五月初五,草木葳蕤。当艾草与粽香漫过天山南北,端午的意蕴在新疆利华集团的车间里悄然生长——这里没有鼓角争鸣的龙舟竞渡,却有一代代棉业人以经纬为笔、以棉纱为墨,在时代的素帛上书写着另一种文化坚守。
  粽叶裹藏的是千年农耕文明对自然的谦卑,棉花承载的则是丝路驼铃对土地的深情。新疆利华集团的棉田里,棉苗在烈日下舒展枝叶,恰如《楚辞》中“绿叶兮素华”的吟咏。棉花从萌芽到吐絮的120天,暗合端午“浴兰汤兮沐芳”的时序流转,更似一场静默的修行:以深扎根系的隐忍,回应戈壁风沙的拷问;以洁白无瑕的绽放,致敬匠人“纫秋兰以为佩”的初心。当机械臂在纺纱车间精准抓取棉卷时,我们看见科技与传统的握手——粽叶包裹的不仅是糯米,更是华夏子孙对“和合共生”的信仰;棉纱编织的不只是织物,更是边疆大地上“刚柔相济”的生存智慧。
  古人以菖蒲驱邪,今人以棉业兴邦,其间流淌的是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。新疆棉的纤维长度达29毫米以上,恰似天山雪水浸润出的风骨:既有“长太息以掩涕兮”的忧思,亦有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的坚韧。利华集团的车间里,32支精梳棉纱以每秒45米的速度飞旋,织机轰鸣中仿佛听见《九歌》的韵律——这是工业文明对楚辞的回响,是“乘骐骥以驰骋”的现代注脚。在全球化语境下,一朵棉花亦可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。当某些西方媒体用偏见丈量新疆时,我们选择以棉花的语言应答:用无醛棉秸秆板材诠释绿色发展的诚意,用智能化纺纱设备诠释科技赋能的决心,用棉农增收的账本注解共同富裕的恒心。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“香草美人”之喻?
  端午的终极追问,是关于“我们从何处来,向何处去”的文化自觉。利华集团选择以棉纺产业链作答:从塔里木河畔的棉田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成衣车间,从棉籽提炼的生物柴油到棉秆制成的环保建材,我们在每根纤维中植入可持续发展的基因。正如屈原以《天问》叩击苍穹,我们以循环经济模式向土地献上敬畏——让每株棉花的生命价值延长300%,让每寸纤维都成为生态文明的标点符号。当员工在棉田里插下驱虫的苦艾草时,这个微小举动便有了象征意味: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农业,正在新疆大地上完成一场跨时空对话。
  粽香终会飘散,但文化的基因永远蛰伏在民族的肌理中。新疆利华集团愿作一根棉线,一头系着《诗经》里“麻麦幪幪”的古老歌谣,一头牵着“星辰大海”的产业蓝图,在端午的叙事场域里,织就一幅兼具诗意与实干的当代《江山万里图》。